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讲过一个嘲讽发展经济学家的故事。农民请教祭司如何才能救活他那些奄奄一息的鸡。祭司建议他祈祷。鸡还在不断死去。祭司又建议他向鸡舍放音乐。死亡并没有减少。祭司默默地想了一会后建议给鸡舍刷上明亮的油漆。最后所有的鸡都死了。祭司说:非常遗憾,我还有好多好主意呢。
这个故事中的祭司就是发展经济学家。战后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理论,一种又一种政策,但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成功。这正是7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被冷落,甚至被宣布死亡的原因。
70年代之前的旧发展经济学更多地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,主张在政府积极干预,甚至实现计划经济之下,以自力更生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。拉美、亚洲、非洲一些国家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经济,结果大多失败了。但韩国、新加坡这些沿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成功了。这种现实使80年代之后的发展经济学有了根本性变化。
80年代之后的新发展经济学强调,没有什么与主流经济学不同的发展经济学,发展中国家应该走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。这包括:第一、经济发展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市场经济。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实行计划或直接从事经济活动,而在于提供适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和基础设施。第二、应该遵照自由贸易理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,向世界开放,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,大进大出。第二、为了实现市场经济与开放,应该实现金融自由化,取消对金融市场的管制,放开利率、汇率,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。
大部分经济学家对这些观点是认同的,但关键在于贫穷落后国家如何走上这条发展道路。因此,发展经济学中“主义”之争很少了,重大的理论分歧也不多,关键在于如何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。这本由英国经济学家巴拉舒伯拉曼雅姆和桑加亚·拉尔主编的《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》正反映了发展经济学的这些新发展。
收入本书的11篇文章除前两篇是一般性介绍之外,其他文章并不是简单地介绍这些对市场经济的共识,而是探讨这些共识实现中的特殊问题。例如,《农业中的制度与技术变革》论述了制度改革是实现市场化的前提,《外部冲击的宏观经济学》、《新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》等文章分析了在向世界开放中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防范,《结构调整:1980—1999年概况》论述了最不发达国家市场化的困难与出路。其他文章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扶贫、劳务部门发展等具体问题。
这本书并不是介绍纯理论问题,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探讨理论的适用性。这就不仅使我们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的进展,而且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。